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1章 说服他! (第4/5页)
下是不是想说,万俟卨的气性太大了? 却听赵璩又道:“万俟卨这身体,咳……朽败不堪啊。” 大理寺卿吴书出于职业习惯,已经在思索杨沅触犯何罪了。 想了一想,好像没有…… “骂詈罪”古已有之,不过主要是用在维护尊卑制度上。 西汉时就有规定: 辱骂祖父母、父母,必死。 奴婢辱骂家长,最高可判绞刑。 除此之外…… 没了。 明清时候,“骂詈罪”又加了一条,那就是普通人互骂,如果闹到衙门,双方各打一顿板子。 不过,如果你是有功名的人,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生活在明清时代,你骂人也是不犯法的。 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秀才口骂遍四方”。 当然,这个骂依旧不包括辱骂自己的至亲长辈,那就是死,没得商量。 大理寺卿吴书仔细想了想大宋律,确实拿这种状况没有办法。 不过,他不放心,又向左右的刑部尚书张方旬和御史中丞朱倬分别投了一个询问的眼神儿过去。 这两位司法界大佬给他回了一个肯定的点头动作。 吴书便淡定下来,双手捧笏,眼观鼻、鼻观心,状若泥胎木塑,稳得一批。 御史肖鸿基听说万俟卨竟然被杨沅骂死,不由得惊呆了。 他还盼着无需多久金兵南下,打得宋军丢盔印甲,官家必定迎回万俟相公,请万俟相公收拾残局。 自己的大靠山,也就风光还朝了。 却没想到…… 万俟卨对肖鸿基有知遇之恩,就算他不指着万俟卨还朝做自己的靠山,这个仇肖御史也是记在了心里。 他立即上前一步,沉声道:“杨沅一贯以哗众之语邀上媚宠,结果激怒了金国,将宋金两国自‘绍兴和议’以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如今杨沅又以恶毒之言咒骂万俟卨,万俟卨虽有罪,罪不致死,朝廷已然做出公正的裁决,将他流放儋州。 杨沅却生生骂死了万俟卨,万俟卨毕竟是前宰相,岂能由得他区区一通判肆意辱骂,更不要说他还把人活活骂死了。 杨沅此人实在是狂悖无礼、祸国殃民,臣请斩杨沅,以谢天下!” 马上就有一些即将下岗的台谏官,跟着一起涌上前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臣请斩杨沅!” 几位宰相此时也是面沉似水。 他们和万俟卨是否合得来,那是另一回事。 但,万俟卨毕竟曾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 结果这才刚刚罢职免官,就被杨沅骂死了…… 此事难免叫人生起一种兔死狐悲的情绪。 眼见群情汹汹,赵瑗有些沉不住气了,望向三法司,问道:“大理寺,杨沅骂死万俟卨,触犯何罪?” 大理寺卿吴书刚和司法界的另两位大佬统一了意见,便捧笏出班,信心十足地道:“臣启陛下,律法中相关者,唯有‘骂詈罪’,而‘骂詈罪’条例之中,并不涉及这种情况。” 晋王赵璩喜道:“那就是没有罪喽?我就说嘛,是万俟卨身体朽败,大限将至,和杨沅有什么关系呢? 他喝口粥可能也要呛死,难道那粥也有罪?要是判杨沅有罪,那大家以后说话可都要小心了。要是有人不小心自己老死了,怪到你头上,你可说不清。” 肖鸿基悲愤地道:“官家,不杀杨沅,天下不定、人心不平、朝纲不正啊!” “臣请斩杨沅!” “臣附议!” 即将下岗的台谏官们又来神了。 汤思退略一思忖,出班道:“官家,孔彦舟已兵至颖州,磨刀霍霍。但亦有消息自颖州传来,言金帝仍希望我宋国表明态度,谨守和议,使两国仍能睦邻相处。 臣以为,金人之疑虑,在于我大宋点了杨沅为状元。而杨沅廷对的内容,多有慷慨激昂之语,金人误会这将是我大宋今后的国策,心生忌惮,情有可原。” 汤思退顿了一顿,又道:“金人既然放出这个风来,显然仍有通过谈判化解这场兵戈的可能。朝廷是否可以派遣使团,赴金国和议呢? 臣以为,就以杨沅为使,既可表明我大宋之诚意。而且由杨沅同金帝接洽交谈,也可使金帝明白我大宋‘以礼相待,以武相制’的本意,重点在于‘以礼相待’,金国若不发兵来犯,我大宋绝无主动启衅之意。” 肖鸿基两眼一亮,立即附和道:“杨沅曾潜伏北国十年,熟悉北国内情,由他代表我大宋和谈,更易平息刀戈。臣附议!” “臣附议!”一群即将下岗沦为“准备差使’的台谏官连忙跟上。 鹅王赵璩森然道:“秦桧把宇文虚中家人百余口送去金国,使他们惨遭金人屠戮。尔等,如今是要效仿秦桧所为吗?” 秦桧已经盖棺论定,被指为国贼了。 这么一说,汤思退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 汤思退便沉声道:“晋王!臣是出于一片公心,若此番宋金之战仍有平息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