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9章 非儒即墨 (第2/2页)
对他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 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于是继续写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第二个故事叫“赵盾弑其君”。 春秋时晋国有个卿大夫叫赵盾,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战国赵国的先祖。 赵盾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由此和君权产生了冲突。赵盾执政期间,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返回继续执政。 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当然“赵盾弑其君”这件事,也为后来生下宫之难(即赵氏孤儿事件)埋下了伏笔。 从这两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先秦时史官的的刚烈和正直,他们为了一个秉笔直言,可以不顾自己生死,前赴后继。 如今蒙毅不仅根据后世历史预测着眼前的局势,也深深感受着历史的复杂性,往往是扑朔迷迷! “哎,我如今身处历史,尚且无法知道历史的前因后果,那么后人的猜测假想就更加不值一提了!”蒙毅十分苦恼。 蒙毅突然又对比起了蒙骜和白起的军事生涯。 同样都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为何唯独杀了白起,而宠信蒙骜? 人们都说,秦国最不缺的就是军事人才,这句话还真有道理啊,别的不说,仅秦始皇的太爷爷秦昭襄王时期,威震天下,使六国恐惧,让历朝历代君王只敢在梦里想想的天才军事家就有两个,哪两个? 人屠白起和战神蒙骜。军事素养上讲,俩人都是身经百战,罕有战绩,白起尤擅长的是运动战,据说千年以下,太祖还从他的战例中学到不少经验;而蒙骜呢,表面上好像没有特别突出的本领,但从他的战例中可以看出,这人攻坚、运动、伏击等好像都比较擅长,是一个全能型的将领。 再比较一下两人的功绩: 白起的主要成就是,慑服赵楚,使他们不敢攻秦,为秦将来成就帝业奠定下坚实的基础,简单一句话,攻楚、攻韩、攻魏、攻赵,几场战争,把他们打服了,从此再也不敢对秦有非分之想; 而蒙骜呢,一生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虽然讲的比较简单,但大概可以看出,他俩对秦国都立下不世之功,都有功高震主之嫌,同样都是功高震主,可为什么最后秦昭襄王杀了白起,而对蒙骜始终信任有加,还将之加封到上卿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实从两人的出身上看,白起是更应该受宠的,为什么? 秦军三路大军合并成一路大军,由大将桓齮统帅。但是桓齮并不喜欢蒙毅两兄弟,找了一个由头,就把蒙毅兄弟二人配到了南阳,负责三十万大军的粮草辎重。打仗就必须有粮草辎重,而是重中之重的军务。 前线战事目前十分顺利,蒙毅也难得偷得片刻清闲。 鬼谷门主董安不知何时就来到了南阳,而女侠董柔母女自然同行。 “董老,为何突然造访?”蒙毅觉得十分意外,禁不住好奇地问道。 “你可曾听说过墨家?”鬼谷门主董安没有正面回答,反而反问道。 “天下纷争,百家争鸣。非儒即墨,人世二分不为过。墨门由墨家的祖师墨翟所建,以“兼爱”、“非攻”、“济世”为己任,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后随着墨家不断壮大,势力遍布各国,遂按照地域分为齐墨、楚墨、韩墨、魏墨、赵墨、燕墨,除了严厉打击墨家的秦国外,关东各国皆对墨家持着一种放任的态度,既不打击也不鼓励。?”蒙毅沉思了一会,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