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4章 执子之手 (第2/2页)
们看来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是非常严肃的仪式,不能吵杂喧闹,礼服也并不是后来代表喜庆的大红而是更加庄重典雅的颜色,新郎着爵弁服,下裳为纁色,镶有黑色的边。新娘头戴发饰,身穿镶有黑边的纯玄色衣裳。整场仪式宁静安详,却给人一种神秘的敬畏感,充分体现了中华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 先秦时期,特别是在战国以前,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的,相互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除此之外,当时男女青年私订婚约和私奔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可见当时政府对此不仅不加干涉,反而却有些放纵。西周中期,“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这三位女子在没有媒人说合的情况下就投奔自己的意中人,是社会允许的。至春秋时期,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先秦时期的人们因为重视婚姻,把缔结双方的婚姻关系看的十分严肃。因此,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着固定的仪节和庄重的形式的婚姻礼仪。婚礼的礼仪,其具体的程序,据《仪礼.士昏礼》有所谓的“六礼“,主要有(1)纳采;(2)问名;(3)纳吉;(4)纳征;(5)请期;(6)亲迎;(7)共牢合卺;(8)妇见舅姑或庙见; (1)纳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合提亲,然后派使者以活雁作为礼物向女家提亲。提亲用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古人认为雁是候鸟,顺乎阴阳,往来有信,表明媒人是讲信用的;二是说明被提亲的男子剽勇,可以信赖。?女家在祖庙中举行仪式来与使者应酬。 (2)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问名礼物仍用雁。问名之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3)纳吉男家在祖庙卜问婚事的吉凶,卜得吉兆后,派使者向女家报喜。????四纳征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征,即成的意思。 (4)纳征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征,即成的意思。 (5)请期男家派使者向女家告知选择好的结婚曰期。 (6)亲迎新郎亲自赴女家迎娶新娘。 (7)共牢合卺夫妻共饮合欢酒。卺,即剖瓠葫芦为二,表示二人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夫妻共体。后世称之为“合欢酒“、“交杯酒“。与此同时,男家要“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 (8)妇见舅姑或庙见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到舅姑即公婆寝房门外。经过一系列的礼节后,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的成员。 这一婚礼的仪式,在直到清代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沿用,没有太大的改变。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诗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吧,被广泛用于婚礼现场,估计连司仪都快要说吐了。 但是且慢,这两句诗真的是说爱情的吗?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了。 现在蒙毅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这句话最开始的确是谈论战友之情的,可是其中的生死契约后来同样成为了浪漫爱情的象征!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蒙毅对着一身盛装的蒙笑笑着说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旁边观礼的秦王嬴政很高兴,心想终于去掉一个情敌! 却不知,蒙府外,伊人情断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