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先利其器 (第2/2页)
事实上,火炕这东西由来已久,很早以前就有了。 箕子东迁时代就有地窝(今韩国人的地炕),后来又发展出了火墙。苏武牧羊十九年,就是靠地窝子熬过来的。 火炕随着胡夷部族迁徙从东北顺着大唐的北部边疆传到了西北。 不过这个时候火炕,包括地窝,火墙什么的,都是胡人用的多些(他们靠北,更冷一些),并没有进入大唐的主流生活圈儿。 甚至这会儿穿皮裘都还是胡人的专利,大部分唐仕都会抵制。瞧不起穿貂的。 大唐主流这会儿就是睡地板(榻榻米)烧火盆(木炭),喝酒,往衣服里塞绵和麻。 主要原因是气候问题,原来大唐并不冷,谁知道后面(700年以后)就开始越来越冷起来,洛阳大雪都有一尺多深,南方‘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江州(九江)的竹子都被雪压断了。 这个气候就好像是大唐的时势一样,初雨,尔或阳光灿烂明媚,然后从武周时期开始变脸转冷,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大唐的局势越来越动荡,每年的冬天也来的越来越早,越来越冷。 其实不管是暖是冷,对于富贵人家来说,都不算什么问题,遭罪的永远只有老百姓。勋贵可以养一群舞女用来围暖,可以用婢女胸怀暖手,平民哪有这个条件。 张军感觉冥冥中自有天意这句话,怎么都不像是在胡说。 随着气候的变化,棉花就开始流入,这会儿西域(中亚)最冷,那边已经有了棉织衣物出现,慢慢往内里传过来。 南宋时期是第一次大降温,棉织品已经很成熟了,到了大明小冰川纪,棉织品已经替代了丝绸,也就是绵。 生长在高温、干旱、短日照的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草原的棉花,竟然是寒冷的北方人类生存的必须品,而且恰到好处的出现。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 唐代这个时候的冷,是针对于唐初来说的,相较于宋明两代,这会儿可以说是温暖。 这么说比较明显:如果现代气候定为零度,那么唐初就是零上十度,然后十二度,从中期开始下降,到张军这会儿是零上六七度的样子。 而南宋大概就是零下二十几的程度,一直起起伏伏持续到了清中期,才开始重新慢慢走高。没错,在南宋气温有个直线下降的动作,大概从零上三度卡一下子跌到零下二十五。 南宋,汉亡。崖山之后无中国。 从有史以来,气候温度最高点是贞观年间,巨唐时期。气候温度最低点是南宋败亡时期。正好符合了什么?是巧合吗? …… “郎君,吾等可否先试铸一具,观察后再制定工序?” “可以,需要什么去找仓曹,越快越好。” 一众铁匠用麻纸模了地上的草图,去一边商量去了,张军和张良并肩在操场上行走。 “我等将要面临的大多会是各使节之间的争斗,不论我等是不是愿意,都改变不了这个事情的发生。在这方面,我等不足的地方太多。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等当下方才立足,身畔各督使无一不是十数年的巨擎,不管是兵众还是府政,我等都是大大不及。 所以我的方案就是先利其器,以增加我方兵士的战力为先,先行自保,再徐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