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_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如何处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如何处置 (第2/2页)

母张氏性情暴戾,张氏是妾室出身却非常得到陈执中的宠爱。

    一日她的一个侍女迎儿顶撞了她几句。

    张氏便命人剥光迎儿衣服,捆绑双手,关进黑屋,断其饮食。时值寒冬腊月,没几天迎儿便因冻饿而死。

    另外两名侍女为迎儿鸣不平。张氏便令手下恶奴殴打两位侍女,极尽侮辱。两位侍女不堪其辱,先后自缢身亡。

    这便是一妾杀三婢之案,震惊了整个京师。此时令欧阳修、蔡襄、赵拚

    等有正义感的大臣看不过去一起弹劾陈执中,仁宗皇帝虽有心偏袒陈执中最后顶不住言官压力将陈执中罢相。

    张氏不仅杀婢还凌辱正妻,陈执中正妻谢氏还是大臣谢泌之女。但在陈执中纵容下,张氏屡屡凌辱谢氏。

    以妾欺妻此乃大逆不道之举,还是在宰相家出现这种事。

    张氏为何如此跋扈?

    他为陈执中生下了陈世儒。

    陈世儒娶妻李氏,李氏乃大臣李中师之女。

    李氏与这般恶毒的婆婆张氏相处本就不睦,陈世儒出外任太湖县知县后,婆媳二人的矛盾终于爆发。

    一日李氏对婢女们说,她想陈世儒能够回京守孝,只要你们能办到此事,要金银的我给金银,要出嫁的我让你们出嫁。

    这意思已是很明白了。

    张氏平日对婢女下人如何,从当年打死三婢就可见得。府里从上到下都是非常厌恶张氏。

    但一群婢女对杀人没有经验,先是下毒毒张氏不死,后来又拿了一根铁钉,钉入其后脑才将对方杀死。

    最后此案案发被人告上开封府,顿时群情哗然。

    连官家也对此案非常重视。

    张氏此人恶贯满盈,死不足惜,但此案毕是竟以孝治天下的宋朝最不能容许的‘恶逆’,而且还是前宰相的家中。

    此案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牵扯到吕公着。

    李氏之母吕氏是吕公着的兄长吕公绰之女。此案爆出后当夜,吕氏就拉着女儿来到吕公着家中,哭着哀求身为枢密副使的吕公着帮忙往开封府说情。

    至少让李氏不能被拿入开封府,有什么事往陈府问话就是。

    吕公着当时道:“朝廷有相州案的前车之鉴,正是有人在其中说情,被御史台拿下数百人之多。”

    “我出面救你们就是害了你们。更何况你女儿犯的不是小案,而是十恶里的‘恶逆’。”

    李氏而被拿入开封府后,矢口否认是她杀了张氏。她说她只是让婢女们好好照顾张氏,等日后陈世儒回来了必有重赏,并没有授意杀人。

    此外此案最大的疑点就是,陈世儒是否知情?

    张氏死时,陈世儒当时在外任官,应该是不知道的。

    但据李氏供认张氏死后,她剪了一个番字给陈世儒,到底传达了什么消息?现在开封府以‘恶逆’之罪将李氏和陈世儒全部收押。

    蔡确听着李定的禀告,他回忆起了很多年很多年在陈州的日子。

    他的父亲蔡黄裳为陈州录事参军,那是深秋的一日蔡黄裳回到家中面对蔡确与其弟蔡硕忽是垂泪道。

    “为父再也不能再供你们读书了。”

    蔡确当时已十八岁,对此事一清二楚。

    从此以后蔡确一家在陈州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甚至连返回泉州老家的路费也没有。

    一直到了他中进士后,家里境遇方有好转。

    此番张氏被铁钉钉死,安排其家中婢女往开封府告状,正是蔡确一手安排的。

    否则此案又岂会通天呢?

    有恩未必还,但有仇一定报!便是蔡确的性格。

    开封府就李氏和陈世儒是否授意群婢杀了张氏不能定论时,蔡确授意大理寺弹劾开封府此案久不能断,故移交大理寺。

    之后又从大理寺移交御史台。

    如今蔡确目标已不仅仅是一个陈世儒。

    李定道:“吕公着虽说没查得与此事有所牵连,但他的侄儿大理寺评事吕希亚过问过案情,同时陈世儒朋友之婿晏靖过问过此案,晏靖又与司马光之子司马康谈论过案情。”

    “此外吕公着的儿子吕希绩,吕希纯及女婿也过问过此案。”

    李定办事风格完全继承自蔡确,那就是四处攀咬。

    “还有陈世儒也无实据与指示杀人有关,下面怎么办,还请相公示下?”

    蔡确道:“今日官家不是在朝堂上说得很明白了吗?道德传家可以十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至于道德无方还用说吗?”

    李定心道,蔡确好狠。

    李定旋又道:“近来何正臣闻得实据,章丞相在与辽谈判之际,与辽国魏王私通,收下他所赠的一箱北珠!”

    “今日我听闻陛下所言有大臣里通外国,似意有所指,故禀于相公知道。不知此事如何处置?”

    。顶点手机版网址: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