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七章青囊医仙 (第3/3页)
年代,不然也不会知道您的名声,乃汉族血裔。”姬乐刻意模糊自己的来历:“对了,在我们那个时代,将您和另外两位名医,并称建安三医。” “建安三医?”华佗果然被姬乐的这个话题吸引,没有继续追问姬乐的身份。 “老夫那个时代,除却仲景老弟外,不知还有哪位同行流传后世?” “元化公的时代,董奉好像还没出生。不过他因杏林之事,也曾美名千古。”姬乐略略提及后世对三人的称颂,其中以张仲景影响最大。 “医圣?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他捋着胡须,不知在想些什么。 “当然,您被尊为‘医仙’,名声不在他之下。只可惜,您的《青囊书》没能流传下来。” “哼!那些小儿愚蠢,不敢受我医书。”想到去年在牢狱中的经历,华佗脸色顿时阴下来。 “不过元化公在此,想必再写一卷《青囊书》也不在话下。” “那是。”华佗从桌案上取来一部竹简:“这上头有我重新编写的医道心得。这一年来,我在族人中挑选弟子,总算没让这青囊之书失传。” 姬乐打开一看,为首一句赫然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句话,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天地之理,阐述整个元蒙宇宙的法则本质。 看这句话,姬乐心头一跳,马上往下看:“人,天地之慧,三才之交。古之真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岁百载计,乃天寿也。” “然今人受于酒色之害,邪风之侵,致使阴阳不协,五气失衡,故有病症。” “医者,固其源,保其本,灭其邪,补其缺也。” 顿时,姬乐会心一笑。 “小兄弟笑什么?” “刚才跟武安君说起,黄帝祖神乃医道先师。如今看元化公宝书,果真如此。” 华佗的医道理念脱胎于《黄帝内经》。将阴阳视作根本:天地有阴阳,人体亦有阴阳。人体四经十二从,便对应天地四时十二月。人体五脏五气,对应天地五行轮转。 为什么姬乐执着于构筑天地四时循环? 因为夏国一切文明的根基,都确于阴阳五行,四时循环之上。唯有将天地法则“诸夏化”,才能以人体对照天地,方便华夏强者修行。 毕竟在这个世界,有无数个种族,每一个种族的体质都截然不同。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仅仅是夏国人的体质。当然,罗马那边可能也是。但其他世界的种族,却不见得只有一个心脏,两只眼睛。 “元化公认为,医之道是平衡人体阴阳二气,查漏补缺吗?”姬乐想了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您的想法,就是以人效天,效法自然,阴阳平衡。但凡失衡,便施以汤药、针灸调和,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得享天寿?” 人有自己的寿命上限,这就是天定的寿命。但几乎没有人可以活到这个寿数。在漫长人生中,会因为各种意外或者病症而早夭。 华佗认为,医道的目的就应该是帮助病人恢复病症,尽可能延续至延寿。 “正是。”见姬乐很快理解青囊书的内容,华佗一扫方才的阴沉:“这《青囊书》看似是一部医术,实则阐述阴阳之理。在此世界颇具神妙。老夫依照阴阳之轮修行,短短一年便感觉不同。” 能看出来,一位参悟天地妙义的半神,当然与众不同。 “还有天寿。若老夫感觉不错,本世界和原世界不同,我们的天寿也随之延长。” 按照华佗目前的研究,他们这些先民的天寿已经达到二百岁。理论上,每一个人都能活到二百岁。 姬乐眼睛放光,欣喜不已。 果然,这批先民与众不同。夏国绝育的问题,就指望他们了! 不仅仅是地母帮忙调整基因,更是有华佗这位名医在。有他出面研究,或许夏国的疑难杂症再也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