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_第119章:均田制风波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均田制风波1 (第4/4页)

西北跟南方不同,南方水运发达,产业众多,赚钱门路多不胜数。西北呢?除了圈地卖粮还能有何产业?连帮商会以私窑闻名大魏内外,可人家是商会,有的是资金和技术。而他只是地主,家族内对于做生意基本算是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每年打下来的粮食除了卖给官府,剩下的都是转卖粮商,这样是能保持家族永不衰落,可也无法让家族得到发展。他也想过带领家族走出去转型做粮商,奈何西北这地方耕地太少,又缺水严重,产量总是不稳定,稍微有个小灾年景,那一年内基本上没多少粮食可卖。几十年因战乱频繁,粮价只涨不跌,他也就放弃了向外发展的想法,坐家里等着粮商上门收购也是一样,没有运输费和过关税反而还能多赚一些。但今年变了,朝廷为拉拢安西把震州划出了青州府,只是换统治者而已,政策不变对他们也没啥影响。问题是安西政府这新任刺史,居然第一个就要拿他们开刀,实行均田制,那他们这些地主哪能同意?这跟灭人家族有何区别?没了土地难道带着家族出去要饭吗?再说我们又不是不交税,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诶!好说歹说这刺史就是不同意,非要兼并土地不可。闹?咋闹?震州已经不归青州府统辖了,族内那些当官的压根管不到震州。他也不是没有找过在青州当官的叔叔,可叔叔来句:斗不过安西,土地卖给他吧,安西政策有利有弊,或许可以借着安西政策让家族走出去也不一定。

    原本跟十大家族与官府的谈判早已确定,结果关键时刻他大儿子回来了,听说震州刺史只是个三甲出身,非要与人家斗斗不可,并跟他说有办法让那杨学栋知难而退。想想长子虽然未中甲,但论才华在震州还是数得上名号,他说有办法,那应该可以试试。于是就跟贺家商量了下,没话说,目标一致,不管能不能让杨学栋知难而退都得试过才知道。

    正值北方难民涌入震州,他长子想的办法就是煽动难民大闹官府,通过难民的压力来逼杨学栋投降。震州没有运河,粮食供应本就不足,若是杨学栋顶不住难民压力,肯定会来找他们开放粮食市场,缓和粮价。到那时候,他们自然有理由找杨学栋重新谈判,取消均田制计划。可昨晚他彭家跟贺家在菜市场的四座粮库,一夜之间全被难民抢光了,还说什么官府粮库,官府粮库他会建在菜市场?四座粮库四万石粮食啊,这可不是北汉时期的四万石,现在居然就这么没了。

    (解释下,北汉时期,十六两为一斤,一斗大概为五斤,十斗为一石,大概五十斤左右。大晋时期未有变动,主要变动是在大魏初年,一斗改七斤,一石七十斤左右。货币换算变动也是比较大,北汉时期一钱银子能换一百文铜币,十钱为一两。当然,黄金兑换率除外,千年前一两黄金只能兑换十两白银,先秦时期变成了十五两,北汉早期涨到二十两,中期三十两,晚期五十两。大晋初年未有变动,主要变动就在门阀战争时期和大漠战争时期,门阀战争物资匮乏,白银不太值钱,一两黄金兑换比干到八十两白银,到北沙打完大漠战争后直接顶到一兑一百两,此后一直都在一百两左右徘徊,未有变动。没办法,白银作为大陆通用货币产出量高,流动量更高,黄金可没那么大产出量。

    彭家、贺家在菜市场被抢的四万石粮食,总算下来大概在二百八十万斤左右。要知道,一个人一月口粮最多也就三十来斤,正常说一个四五口的家庭每月消耗量也就在一石多。全大陆几百年来战乱太多,导致粮价过高,北汉时期白银购买力比较强,基本上一两银子都够一个五口之家生活一个月的,要是尽买粮食,一两银子能买两石还多,大概一百八十斤左右。越到后期那购买力越低,尤其是乱战时期,有钱都买不到东西,为何?物价贵呀!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没有三两银子压根就过不去,不然北魏也不会把士兵军饷从二两涨到了三两,购买力低了肯定是要涨。北汉早期那国库年收入连一亿都没有,可却比现在年收入上亿的大魏有钱得多。扯远了,现在说的是彭家,看看彭仪勋如何处理眼前事情。)

    坐在主位上看着跪在旁边的仓库守卫,吼道“跪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把大少爷喊来。”

    “是,属下告退。”颤颤巍巍退出大厅去找大少爷

    ……

    (那么彭家大少爷是谁呢?他有办法挽回这次损失吗?先歇会,后面继续。)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