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13 新技术的运用与磨合 (第2/2页)
想,只有几百毫米,这与弹丸材料有关,但动能是实打实的,标靶未被完全穿透就要吃掉全部动能。弹丸钻进钢标靶的位置,出现了个巨大的凹坑,观察发现变形瞬间产生的温度,居然让钢标靶表面的铁锈都部分脱氧了! 这样的动能量,如果距离再近一点,能把敌对坦克本体都掀翻,不需要任何爆炸物。 不过武器局的人对结果并不满意,威力上并没有对传统火药武器构成质变。 没办法,实弹实验继续,他们跑去跟科学院的人想办法。 办法有两个,增大电流和弹丸增重。 增大电流很直白了,同样的线圈,只要电流更大,弹丸出膛速度就会更快,但考虑到超高速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在十公里二十公里外的受益就会非常差劲,可能电流提高十倍,着弹点的动能也只增加了百分之几十,甚至都翻不了倍。 弹丸增重则是反过来,降低初始速度,主要利用质量来携载动能,因为速度变低了,阻力损耗相对反而会比较少,十公里左右的打击能力会提高很多! 举个例子,前者五百克弹丸,在某个距离上最终速度是三千米每秒;后者用两千克弹丸,初速度不到三成,因为路径损耗稍小,末端速度也有两千米每秒。两者的最终动能比值则为9:16,后者要高出七成以上。 地表环境后者明显在能量收益上更高,反过来如果放在大气外或超高空空射环境,就只需要考虑前者。 除了这两种,还有增加线圈数量等效果差不多的,但代价是继续加大武器本体重量,以坦克为基础的系统短期内无法支持这些方向的改进。 一边讨论着,还找人进游戏切割里面的电磁弹,看看是否有密度差异。 结果并没有。 不过居然有意外收获。 操作员们习惯性的遇到什么问题,先问一嘴NPC,有个NPC就说了,电磁弹威力不理想,可以考虑气体补偿。 继续追问,居然拿到了一个概念简图。 空气阻力不止包含前方的摩擦力,后方尾部涡流是个低气压区,如果物体速度过高,尾涡气压会逼近真空,尾涡的吸力也是阻力的一部分。武器局使用纺锤体弹体能减少尾涡影响,但因为速度过高,被前方弹体排开的气体来不及回流,影响仍然不小。 气体补偿的概念,跟火箭概念差不多,目的却完全不同。火箭是为了提供推力,气体补偿只是补偿尾涡和外部的压力差,都不要求完全补偿。 实际操作更简单了,在弹体后面钻个洞,往里面填塞固体燃料。 一百多毫米长的电磁弹而言,需要通过的距离,和弹体长度的比例,比火箭穿过大气层的比值还大,这个小洞还不能过分影响电磁性能, 需要讲究的不少,不过都是在火药、火箭发展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跟开发新型弹体的难度不在同一层级。 气体补偿弹丸在当地厂子直接车出来,现场填药,当场就弄出好几个版本,让试做车试射,不看什么超算结果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影响还挺大,表现最好的一种固体燃料,就把末端动能提高了15%以上。 这可是电磁弹丸的15%,相当于额外多一发88毫米实心炮弹的威力了。 继续在其他方面对弹丸做手教,有希望在不动电力和超导系统的情况下,让五十毫米电磁炮,在十公里外打出坦克炮一公里的效果。 而电力系统怎么可能不动,随着试做车实测数据增加,车载电力系统预计最少能去掉几个百分点的冗余重量,超导线圈方案也不用那么保守,超导线再细一点不是不能接受。 武器局一把手跟别的部门开会时已经把牛皮吹出来了,三个月内,要在十到十二公里距离上,达到现有120毫米坦克炮出膛动能的五倍,等八倍能量密度的钠电池出来,这个数值还能继续推高! 有这样的威力,就算再飞十公里,应该也能打得动怪兽,但距离的增加,却可以避免攻击单位遭受某些怪兽技能打击,只要能保障持续发射能力,已经具备实战意义。 其实这才几个月的时间,就现在测试车的打击性能,用来打人类自己的地面单位,夸一句陆战之王也是实至名归。 可不管新科技的应用与磨合有多少困难,怪兽还在按它们的步子行动着。 接下来会是真正的灾难。